湖北日报:《 融合构建“大思政” 协同育人见实效 》

来源:湖北日报作者:审核人:发布时间:2022-12-15浏览次数:939

12月14日,湖北日报评论版以“融合构建‘大思政’ 协同育人见实效”为题,深入报道学校近年来在构建大思政、打造育人新格局方面取得的成就。

报道从“思政教育与教学实践融通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榜样示范先进引领打造全员育人新格局”、“志愿服务全覆盖‘助人+育人’见实效”三方面,全方位讲述我校融合多平台,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坚持协同育人,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格局,并切实发挥实效。

根据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设要求和管理办法(试行)》和《普通高等学校院(系)“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建设标准(试行)》,近年来,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和特色优势,坚持党建引领业务发展,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落实落地,着力构建“三全育人”协同创新育人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思政课教师在革命纪念馆为学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思政教育与教学实践融通 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

学校相继出台《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三教改革”实施方案》《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专业群建设管理办法》《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关于制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2020)》,制定学校课程育人工作方案,实施学校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创新计划方案,将思政教育与教学实践融通。通过主题型课堂实践教学、沉浸型校园实践教学、体验型校外实践教学等方式,推进课程育人协同机制,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的高度、深度、准度和温度,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夯实思想根基。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最美教师、机电工程学院专业教师禹诚结合专业特色,指导学生将百年党史故事刻画在直径44毫米的纪念章上,纪念章的背面是二维码,扫码即可观看师生们录制的党史故事解说视频。

学校机电学院师生制作的党史故事纪念章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黄博文选择的年份是1922年,讲述的党史故事是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诞生,他将纪念章的图案设计为“一只紧紧握住党章的手”。“这份实训作业让我感到非常光荣!百年间,党章有增补、有改动,但是大家拿到党章的心情是一样的激动!”

“设计图案、录制解说视频的过程就是将理想信念内化的过程,学生参与度更高。”禹诚说,百年党史精神内涵丰富,在制作纪念章过程中,学生积极性高,在互相交流中加深理解。同时,二维码的印刻涉及到百条线条,需要耐心和专注力,学生们在实践中锤炼专业技能、提高专业自信,明确发展方向。

学校学生在恩施开展茶旅研学活动

恩施玉露古法制茶是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特色非遗项目。今年7月,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教师胡璟带领陈靓玉等同学组建的“茶艺小分队”,赴恩施白杨坪镇洞下槽村,展开了为期12天的实践调研。大家走进茶山,贴近硒茶产业,研讨种茶、制茶工艺,进行茶文化展演,开展茶旅研学活动和茶文化技能培训。

期间,团队开展了四十余场直播,为多个茶厂拍摄五十条视频,累计播放量六万次,订单纷至沓来,实实在在帮助茶农增加了收入。同学们说:“发挥专业特长, 在专业实践中增长阅历、磨炼意志、传承非遗文化,我们愿意尽绵薄之力,助力乡村振兴,为国家发展贡献青春正能量!”

通过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推动学科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应用技术研发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构建“创新创业通识教育——创业实验班——实体孵化器”的塔式培养结构,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强“双创”人才培养,增强学生核心竞争力。

在党建引领下,学校师生深入基层调研,着力解决民生领域难点、痛点,科研创新成果丰硕,成绩斐然。应用于小型管道检测的《双栖机器人关键领域应用研究》项目荣获“第三届丝绸之路大学机器人创意挑战赛”国际二等奖,成为湖北省唯一获奖高校代表队,国际赛区唯一入围并获奖的高职院校。

榜样示范先进引领 打造全员育人新格局

学校整合多方资源,以榜样文化教育引领为根本,选树和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师生典型,“湖北省技能大师” “大学生自强之星” “武汉市向上向善好青年”等先进人物和青年典型引领价值导向,高扬校园精神文明旗帜。

学校“感动武城”人物颁奖典礼

“感动武城院人物颁奖典礼”是学校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年过六旬深入凉山支教的退休党员教师、援疆半载结识少数民族女儿的职教精英、站在防汛一线的退伍老兵、新冠肺炎康复后第一时间捐献血浆的“献血女孩”、身残志坚用爱心点亮自闭儿童心灯的优秀毕业生......他们用平凡而卓越的事迹,感动、影响着全校师生。

入选“感动武城院人物”的不仅有学校师生,还有维修工、宿管阿姨、花匠等后勤工作人员。

“每一位在校内的工作人员,都要承担一份育人的责任。后勤工作者不仅是工作人员,也是没有走上讲台的老师。” 学校后勤与基建处党总支书记杨金生介绍,每一位普通工作人员身上都有丰富的育人要素,他们和学生日常接触得多,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花匠精心打理花草、宿管阿姨24小时值班、维修工用心用情做好每一次工作,都是职业精神的体现,学校通过挖掘每个普通员工身上的育人元素,对学生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

在典型人物的带动下,在校师生也深受感召。

后排左一为小姜同学

学生小姜家境困难,在校时受到老师同学的关照,她学习刻苦,还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毕业前夕,她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录取,也通过了“专升本” 考试。

如何选择自己的未来?小姜很坚定地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是我的首选。 ”这让辅导员周孔强非常感动,他和小姜一起到 “专升本”本科院校咨询政策,积极争取,努力尝试寻找更好的方案。最后,小姜如愿前往恩施来凤县服务,同时本科院校为她保留学籍。周孔强说:“小姜的奉献和努力我们都看在眼里,一 定会全力支持她!”

学校打造“学校——学院—— 心理委员——寝室长”心理健康四级网络体系,多元化全覆盖心理育人共同体,建立常态化“家——校”沟通机制;开通“校——医” 绿色通道,形成全覆盖心理育人联动格局。

师生课后在校内深入交流

广泛宣传参军入伍政策,发挥退伍老兵敢于吃苦、勇于担当、风纪优良等优势,组建“军旗永驻”退伍老兵团,举办“老兵团报告会” “征兵宣传周” ,使“入伍光荣,入伍使人成长,入伍使人优秀”理念植入学生心灵。

学校连续10年超额完成省教育厅下达的征兵工作任务,连续8年被省教育厅评为“大学生征兵工作成效突出单位”, 获评为武汉市“国防教育示范学校”。

志愿服务全覆盖 “助人+育人”见实效

基层乡村是新时代青年历练才智的广阔舞台。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紧贴各专业和职业发展实际需求,统筹规划寒暑期“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子走进乡村田间地头,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在校内学生中实现志愿服务全覆盖。

学校学生担任重要赛事志愿者

建工学子在农田里探索无人机测绘的奥秘,为乡村规划提供科学数据支撑;文创学子在文化墙上书写创意美画,建设美丽庭院,用专业所学为农产品进行包装设计,促进农业增收;外语学子巧用电商技能助村民销售西瓜;初教学子将书香文化传送至边远山村;学前学子在落后区域呵护“晨曦花朵”;计信学子远赴甘肃正宁,实地走访香包工厂和中药材种植基地,利用专业所学助力促进实体经济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五年来,全校200多支校级团队、100余支院级团队、 3000余名实践队员和10200余名分散实践志愿者的足迹遍布了10余个省市、40余所小学、60余个村庄、社区、工厂及工地,把社会实践与社会观察、志愿服务、专业学习、就业创业有机结合,受到当地政府和广大群众的欢迎。

“只有亲身实践,才能深切体会每个岗位的价值和意义,”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校团委副书记韩坤回忆,今年暑期,他组建学生团队“理论快递”,与社区合作将党和国家的政策点对点传递到社区居民。学生们不仅要熟悉政策内容,更要在过程中和群众建立可信赖的关系,获得理解和支持,才能真正把政策宣传好,“在志愿活动中,学生们学习了理论、深入了解社情民情,更学会了换位思考,理解了基层工作的不容易。”

学校学生担任《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志愿者

作为此次社会实践的组织者,校团委副书记袁书玮谈起师生们的优秀表现,仍充满自豪:今年的“青春喜迎二十大强国有我新征程”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共有32支队伍,100余名指导教师、1000余名实践队员奔赴祖国各地开展党史宣讲、乡村振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延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同时她还介绍到,在11月举办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中,学校师生积极响应,20名青年志愿者通过层层选拔,从报名者中脱颖而出,为大会的成功举办贡献青春力量,展现当代大学生的担当和责任。

2021年,学校团委被评为全省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学校现已建成1个全国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精品项目、3支省级本禹志愿服务队,10余支队伍获评省级优秀团队。“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人物” “全国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优秀个人” “长江学子” 等优秀学生典型不断涌现,学校先后获得“湖北省文明单位(校园)” “湖北省平安校园” “湖北五一劳动奖状” “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等荣誉,育人成效显著。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