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推进思政课建设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作者:审核人:发布时间:2022-10-31浏览次数:657

10月16日至22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举国同庆,举世瞩目。为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好地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思政教育,10月27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在实训室2-4-103召开“学习二十大精神、推进思政课建设”会议,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彭国平及三位教研室主任就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程做交流发言。

彭国平院长围绕省市有关精神的学习以及二十大报告中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进行交流。他谈到,要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到教育改革的各方面、全过程,做到学深、悟透、做实。彭国平院长结合二十大报告中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指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全体教师要在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实质的同时,不断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的实践要求,做学习二十大精神的“排头兵”,做研究二十大精神的“领头雁”,做宣传二十大精神的“主力军”,做贯彻二十大精神的“先行者”。

“德法课”教研室主任李佳先老师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就如何让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德法课堂进行交流。她说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为思政课教师要高度重视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的重要作用,发挥思政课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解读和宣传。李佳先老师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德法课的具体章节相结合,谈到,教师在学习和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时,不能照本宣科,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和专业,利用丰富且生动的案例让青年大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产生化学反应。

“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主任熊雯老师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强调的“五个牢牢把握”进行交流,她说到,教师要在深透研学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好课堂互动,做好党代会等相关知识的普及。就如何将“五个牢牢把握”融入“形势与政策课”中,她谈到,“形势与政策课”与“五个牢牢把握”的理论存在对应关系,教师需在深刻领悟二十大报告精神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地调整和替换。

“概论课”教研室主任王萍老师围绕深刻认识党的二十大召开的重要意义、深入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重大论断、牢牢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核心内涵三方面展开交流。她说到,党的二十大的召开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时代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是一篇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意义重大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其中提出了许多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五个牢牢把握”是对党的二十大报告最精准的解读、最权威的辅导,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思政教师要在学习和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时,紧紧围绕着“五个牢牢把握”,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到“概论课”的教学全过程中,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在课堂上充满温度。

老师们畅所欲言,不仅从理论层面进一步强化了对党的二十大精神实质的理解, 而且从实践层面探讨了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堂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使全体教师深受启发,对思政教师进一步深化理论学习、提升教学质量,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系统、深度、精准、立体、创新融入思政课的全过程具有积极且有效的推动作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