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菜、胡萝卜、洋葱,绿的、白的、橙的、紫的……这些漂亮的颜色在阳光的照射下跳跃着,给学校增添了许多灵动的色彩。
一吨,上百包。如果不是因为这次疫情,学校图书馆的郑俊惠老师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跟这么多菜打交道。但是如今,她通过各种渠道自费购买了这批相对容易保存的蔬菜,全部捐给学校南校区教师公寓的住户们,解了大家的燃眉之急。
这并不是她第一次献爱心。1月27日,武汉疫情最严峻、人们内心最恐慌的时候,她同样在家坐立难安,想着一定要为社会做点什么。看到各大医院物资匮乏的求助贴,她到处打听,希望能购买点医护物资捐到医院。在各项资源都特别紧张的那几天,她辗转多个朋友才好不容易买到90个N95口罩,一刻都不敢耽搁,请朋友送到了湖北省肿瘤医院。
被朋友们笑称“如果在战争年代,一定是冲锋陷阵的热血嫂子”的郑老师,在疫情之初,是有机会离开武汉的。非典的时候,亲弟弟在广州实习,如今在辽宁工作,定居在沈阳。本着高度的敏感性,他每天都要打很多遍电话要姐姐一家去东北过年。
那是他们姐弟一年才有一次的团聚机会,自从父母过世后,郑老师只剩下弟弟这一个亲人。说不想过去那是假的,越是这样的时候,心越牵挂!但是转念一想:我们是武汉来的,如果真的出去,会不会给别人造成困扰?思来想去,还是不能给国家添乱,多储备一些粮食老老实实待在家里吧!
说服了弟弟,却不能说服自己。身处武汉,每天关注新闻,她坦言:怎么可能待得住?想做点什么的想法快要把自己逼疯了!她想免费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想去医院做志愿者,却都因种种原因无法成行。直到学校几栋学生宿舍被征收为隔离点,她一路油门冲到学校帮忙。忙完改造工作,她又积极报名了第一批下沉社区志愿者。
家住江夏,分配的下沉点是洪山区马湖社区,每天往返几十公里,她却“乐此不疲”,心想只要能出一份力,再远都会赶过去。丈夫心疼她,说:“你去忙,家务活都给我!”后来按文件精神下沉到就近社区,她转到了江夏区郭岭社区工作,该社区私房业主和租户居多,想一下子融入进去不是件容易事儿。尽管工作中受了不少委屈,却从未有过一丝松懈,一天天全心全意的志愿服务得到了业主们的理解,小区里不少老人称“见不到小郑还不习惯了。”
在给社区居民们买菜送菜的同时,她突然想到:学校南校区远离城区,住户们的生活肯定也多有不便!正巧看到新闻里在播她的朋友为社区捐了6吨蔬菜,立马跟朋友联系,请他帮忙再多筹一吨,全部捐到学校来,并且承诺:后期不够,我还要捐!不为别的,就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
听到这句话,仿佛又看到多年前,在公交车站等人的那个小小的坚定的身影。那时候郑老师每天坐公交车上下班,有次回家在901路公交车上捡到一个包,包里有2万现金,还有收条、银行汇票等合计五六万元。担心失主着急,她在终点站等了几个小时,直到失主惊慌赶来,交接好才放心离去,婉拒失主的谢意,她也曾这么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