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调频86.6FM,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榕尚广播,我们用声音陪伴你们度过每一天,衷心祝愿大家早日康复!”
每天清晨,抑或是午后,还有夕阳西下的傍晚,夜深人静的时候,身处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疫情防控隔离点的人们,只要打开房间里的收音机,就可以听到这一声熟悉的问候。“看着大家在前线抗疫那么奋不顾身,这点小小的事情又算得了什么呢?”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学工处的汪刚老师第N次接到采访电话,依然是这句开场白,就像他的网名“刚刚依然”。
2100台收音机,随着建设隔离点的物资一起运抵武汉城市职业学院。能否正常投入使用?播些什么节目?自己一个“光杆司令”能坚持多久?随着物资而来的这些问题一起充斥在汪老师的脑袋里。然而跟大多数人一样,顾不了那么多,先干起来再说。
大年初五,在老家潜江刚过完年的汪老师和在公安系统工作的妻子,便带着孩子、岳父岳母一家老小逆行回到武汉。彼时,潜江因为措施得当,是全省确诊感染人数最少的地区。回到武汉的妻子第一时间就到单位报到开始紧张的防疫工作,在接到学校建设隔离点任务后,汪老师也与妻子一道踏上抗击疫情的道路,照顾一岁半孩子的重任就落在了岳父岳母身上。“把工作做好,防护做好,不用担心小贝!有我们。”有着30多年党龄的岳母在出发前用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嘱咐汪老师。
“怕肯定是有,但武汉是我的第二故乡,必须为它做点什么才心安!”对于大学时代就喜欢广播的汪刚来说,做节目,播节目都不是什么难事,平日里兼职指导100多人的广播台正常运转也游刃有余。可眼下,只有他一个人。
2100台收音机,整整20大箱,像一座小山,讪笑着看着他。“没办法,非常时期。全武汉市900多万人可能都面临着各式各样的困难,既然选择了回来,就要发挥自己出自己的作用。”汪老师坐在纸箱上,从离自己最近的箱子开始,一个个拆,一个个装,一个个贴上标签。
“隔离点建设要求里面倒没有说一定要贴标签,我想这样一来可以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大家一看就知道怎么用;二来可以提高收音机的开启率,一看就明白大家才愿意用嘛!”汪老师在学校脑子灵活,主意多是出了名的,还有人笑他“聪明的脑袋不长毛”。此刻,这样灵活的作风依然贯穿在“抗疫”的工作中。
学校留校的两名新疆籍学生艾尼瓦尔和亚森听到消息,连忙赶了过来,拦都拦不住。“为学校做点贡献,义不容辞!”因为武汉封城不能回家的两名新疆同学,从年前就被妥善安置在校园里,第一批宿舍清理建隔离点的时候,两名同学就主动请缨,考虑到安全问题,学校领导老师都未批准。“我们不进隔离点,在外围帮汪老师拆装设备总可以吧?”两个孩子一直很感恩学校对新疆籍同学的关心关爱。就这样,三个人一天挨个房间的发完了一千多个收音机和电池。
设备到位了,接下来更难的是节目。汪老师一头扎进学校广播台直播间,选材,熟练文稿,录音,配音,剪辑合成,操控调频设备,汪老师驾轻就熟,一气呵成。第二天早上,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的校园里就响起了他充满磁性的声音:“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调频86.6FM……”
隔离点的好多人听到汪老师的节目,纷纷赞叹说:“好专业!”“声音真好听,很治愈呢!”……学校广播台的好多同学看到了汪老师在朋友圈里的工作照,也主动帮忙搜集稿件,于是,一期又一期节目被制作出来:时事新闻、隔离政策、康复指导、心理舒缓、温馨提示,除了常规节目,还有汪老师精选的相声、抗疫歌曲,每天上午和下午还播两遍广播操,86.6成了隔离点的一道空中彩虹,一端是隔离的身体,另一端是紧靠的心。
有了学生的帮忙,汪老师轻松了很多,但遇到设备问题,还是得亲自去到现场,自己解决。有几次,设置在家中的接收装置出现杂音,他驾车急驰在清冷的道路上,到学校重启设备,穿过两道隔离围挡,冒着危险在隔离点周围监听信号质量,为了保障信号质量,爬到图书馆楼顶更换发射天线。
有时问题严重,不得不打电话求助供应商,因为疫情紧急,架设任务繁多,好说歹说,别人才肯过来帮忙。“也不能埋怨别人,毕竟处在这样的时候,不能强求别人也‘不顾一切地贡献自我’”。他总是温柔地处事,正如他在广播中的声音。“我希望听到我声音的人越来越少,早日让我这个临时电台播音员‘下岗’!”
夜已深,汪老师驱车回家。经过汤逊湖大桥他总喜欢打开车窗,吹吹风,尽管这个季节,桥上的风凛冽异常;或是打开收音机,听着和他一样坚守的电台节目,去驱散一个人的寂寞,也迎来希望中那早日到来的美好时刻……